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63|回复: 0

从省质检试卷的变化看2008高考临考复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荣誉管理员

荣誉会员勋章终身成就勋章网站元老勋章忠实会员勋章社区居民论坛鼓励勋章论坛顶梁柱社区劳模勋章最爱沙发勋章社区明星勋章顶级劳模实名认证灌水天才勋章灌水元帅灌水将军灌水皇帝灌水终结者灌水大王勋章江湖令牌持有者

发表于 2008-6-4 0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泉州来自: 福建泉州
泉州一中   谢贵荣


    福建省2008年语文质量检查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但由省质检试卷引发的话题显然余波难平。由于此份试卷至少从试卷结构、考试题型等方面完全体现了2008年高考试卷的“新变化”,因此这一份试卷格外地受关注。随着省质检的结束,高考临考复习也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平静期,因此,如何总结省质检考试结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高考临考复习,就显得尤其急迫和重要。
    纵观2008年语文省质检试卷,最闪亮的“关注点”无疑便是体现2008年福建高考试卷的几处“新变化”。依据2008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省质检语文试卷在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调整:将原第Ⅰ卷的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调整到第Ⅱ卷;将原第10小题文学名著阅读“四选二”题型调整为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和一道“二选一”的简述题,分值为各5分。这样,第Ⅰ卷与第Ⅱ卷的分值比为15∶35(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也由原来的21∶129变为20∶130)。这样的调整,在2009年福建省即将进入第一年新课程高考背景的衬托下,既彰显出高考自主命题发展的必然性又体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对2008届高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面对这样的调整,他们也只能在表示理解之余,更多的显然是无可奈何。因为,绝大多数的考生是不愿意“临阵”而“阵变”的,更何况由于作为“安民告示”的福建省“考试说明”姗姗来迟(省质检考试前),留给临考师生的适应期未免太短了。
    从考试质量分析来看,2008年省质检试卷的“新变化”至少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本人将逐一分析这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复习建议,希望能对考生的临考复习有所帮助。
    影响一:第Ⅰ卷难度降低,试卷区分度不高。
    也许考虑到考生是第一次“面对”调整后的试卷,帮助考生“入门”顺畅以便发挥水平,命题者因此刻意降低了第Ⅰ卷(5小题15分)的“门槛”,无论是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文段内容浅易,试题选项清楚,答案明确,使具有中等学习水平的考生都能做到全对或只错一题,得分率较高。但另一方面,难度的降低必然以牺牲区分度为代价,从而让语文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学利益受到损害。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估计2008年高考试卷应当会在文言文阅读的三个小题中设置一至两题有一定能力层级的试题(不在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两小题中设置的原因是“门槛”不宜太高)。
    因此,考生们不可受到此次省质检试卷的“迷惑”,在临考复习中淡化第Ⅰ卷的复习;相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还应当一定程度的强化。从近几年的高考及此次省质检试卷来看,文言文阅读始终在贯彻“立足课内”的命题指导思想,所以,课内文言文篇目所涉及文言文知识点———特别是课文注释与课后练习———都要逐一过关,不可遗漏。
    影响二:自然科学文章阅读设题空间更大,更科学合理、也更具区分度。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从第Ⅰ卷“转移”到第Ⅱ卷,题型也从客观选择题改变为主观题,这一改变,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客观选择题为“凑足”两小题8个选项而绞尽脑汁、捉襟见肘的局面,也避免了一些选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以此次省质检试卷来说,第14题第(1)小题要求“提取第一自然段的三个关键词”,虽然从考后结果来看,此题得分率较低,但切实体现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因为考生只有弄清了第一自然段7句话的层次结构关系,才能准确作答。而第(2)小题要求“简要概括”“关于爱因斯坦‘某一个部位、某一些细胞’的研究成果,验证了传统的大脑功能的哪两个区的定位理论”,这一道题目暗含两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级是“找”,考生一般都能很快“找”到文中与答案相对应的内容;第二层级是“分析概括”,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题干中“定位理论”四个字的要求,还要能够从“找”到的“准答案”中经过“分析”把“爱因斯坦”删去,因为删去“爱因斯坦”的内容才是“理论”,而没有删去“爱因斯坦”的内容只能是关于“爱因斯坦”的个案研究。这两个层级的设计,很好地将阅读能力强、概括能力好的考生与一般考生区别出来,是一道难得的好题目。
    但是,对于福建省考生来说,初次接触这道全新的题型,明显有些生疏和不适应(这也从一定程度影响了此题的得分率),相信省质检后各学校的老师会加强这一题型的训练。事实上,无论是社科类文章阅读、科技文的阅读,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篇章结构与层次安排。以省质检第14题为例,如前所述,第一自然段共7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第1句,作为全段的引子,引出了全段的叙述核心与陈述对象———“大脑”;第二层为第2句,总写科学家对从“定位”的角度展开了“大脑功能”的研究;第三层为分写,含两层意思,一层为第3、4句,写“大脑”的“分区系统”,另一层为第5、6、7句,写“大脑”的“不对称性”。由此,便可得出此段的关键词是:“大脑”(或“大脑功能”)、“分区系统”和“不对称性”,正好一层一个词。同样的道理,第14题第(2)小题如果能“摸清”第二自然段的段内结构和层次关系,那么,要“分析概括”出答案显然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建议考生不妨找出几段现代文段,先标出文段的句子序号,然后认真“分析概括”段内的结构与层次,认真体会和领悟弄清结构与层次对理解现代文段的帮助与作用。量不在多,注重效率,强调理解与消化,如此定能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影响三:名著阅读“一易一难”,坚持“考细节”,为高考复习带来巨大压力。
    如前所述,省质检名著阅读试题是今年福建省高考的“新变化”之一。应当说,这样的变化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说言意料之中,是因为自从去年福建省高考第一次将《教学大纲》要求阅读的名著列入高考范围并以两道主观表述题形式加以考查后,有关2007年福建省高考名著阅读“简述”题型的争议就甚嚣尘上,其后大致形成以下基本一致的观点,即名著阅读要考但必须改变考试形式以求更合理更规范也更具区分度。另外,由于考虑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由客观选择题改变为主观表述题,进一步加重了试卷的书写量(福建省高考试卷的书写量本来就较其它省市试卷更大);因此,2008年名著阅读试题做出“拆一为二”的调整合情合理,广大师生也是普遍认同的。
    但是,调整后的名著阅读试题“一易一难”,令人费解:首先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第9小题居然如此容易,即便是选不出两个正确答案,至少也能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从而获得3分,而这样的分数显然较主观表述题来得更容易更保险。其次是以主观表述题考查的第10小题居然如此不易,无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走麦城”还是看似简单的“葛朗台逐查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都很难与省质检命题者提供的答案相“匹配”。
    就第10小题来说,一边是看似简单的试题,一边却是学生的得分困难,如此强烈的反差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名著阅读考查的导向在悄然转变。众所周知,以2007年福建省高考试题为代表的名著阅读试题由于是第一年首次考查,因此试题主要侧重于对名著的主干情节(比如“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的简述、或者是对名著的重要情节(比如“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的复述等,要求考生“读过”的命题导向十分明显;而2008年名著阅读的考查显然已经不再是要求“读过”而是要求“读细、读透”了,简单地说,就是“考细节”。比如省质检第10题第(1)小题,参考答案强调的是两处细节:一是关羽“走麦城”的客观原因———“兵少粮尽”和主观原因———“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二是关羽“走麦城”的“结果”———“遇伏”“遭擒”和“被杀”(三者一体,不可或缺)。再如第(2)小题,参考答案强调的依然是细节:“掩人耳目,换取虚名”以及“签了一份放弃父亲遗产继承权的声明书,填写了申请出国的护照”。
    事实上,2008年名著阅读“考细节”“读细、读透”的命题导向早在3月初的2008年福建省单科质检试题中就已经“透露无遗”:其中第11题第(3)小题要求简要叙述查理的一封“给欧也妮巨大打击的信的内容”、第(3)小题要求“说说”爱斯美拉达的“秘密”是怎样通过“绣花小荷包”暴露的,考查的就是小说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而第(2)小题考查《红楼梦》,也不再考查主干情节或“著名情节”,而是考查《红楼梦》中的次要人物薛蟠和次要情节“薛蟠行贿枉法一案”,等等。
    二是考生答题不规范,或者说未能针对名著阅读考题“风向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受2007年名著阅读考查形式的影响,广大考生已经习惯了类似“简述玛丝诺娃精神复活的经过”等只要求“大而化之”或“粗线条勾勒”的试题,他们往往受制于缩写本或简写本的“简略”,最大的毛病就是情节叙述的“不集中”和答案的“散乱”。以关羽“走麦城”为例,绝大多数的考生由于对上述细节的无知(或者是忽略),要么从关羽“水淹七军”写起,要么从“白衣渡江”写起,一百字左右的答案中大半都在写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失荆州”在“走麦城”一题中却仅仅只是事件的起因,只占全部分值的五分之一!而在回答“葛朗台逐查理”故事情节的时候,一些有认真阅读过原著的同学的回答又不可谓不细,连葛朗台不愿意为查理多花钱、要女仆拿侬用乌鸦做汤招待侄子也写了出来,可是这样的细节却又无法与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匹配”。
    鉴于上述“严峻形势”(命题导向的变化与考生的“不适应”),加上距高考已时日无多———时间已不允许考生们再去将9部小说逐一地“读细”“读透”,文学名著阅读复习之压力,可见一斑。在此,推荐一种应急的复习方法———“点—线—面”复习法,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
    所谓“点-线-面”复习法,也就是考生仍旧将手中的一些“缩写本”及“试题精选”等为复习对象,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动手(在复习材料上“圈”)动脑发现自己觉得有疑问之处(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再围绕这个疑问“点”去翻看原著,由这一个“点”延伸开去,“拉扯”一条“线”;再围绕这一条“线”,去阅读与这条“线”相关的情节,即拓展成“面”,最终完成对整部小说的复习。
    比如,此次省质检第9小题D选项,说“贾雨村由于贪财被革职”,有的同学便质疑:“是由于贪财被革职的吗?”这就是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我们“切入”原著,原著中对贾雨村的革职的表述是“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悔上”,由此可见,试卷D选项仅仅“由于贪财被革职”是不够严密的。“点”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便可更进一步,去了解贾雨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经历及性格特征,而贾雨村的经历正好形成一条“线”,贯穿了《红楼梦》的始终。再进一步,从贾雨村这条“线”出发,可以“牵扯”出许许多多的与贾雨村有关“线”———甄士隐、英莲(香菱)、林黛玉、薛蟠、贾政等,由甄士隐、英莲(香菱)、林黛玉、薛蟠、贾政等,又能“牵扯”出更多的“线”,这一条又一条的“线”便构成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面”。当然,由“点”带“线”、由“线”及“面”的复习方法不必机械地运用,因为这样机械地进行下去,必将没完没了、没有了局。因此,考生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不妨根据时间及个人兴趣等灵活安排,如果时间允许、个人有兴趣,当然最好能“点”-“线”-“面”层层深入下去;如果时间紧、没兴趣,完全可以随时“终止”———但最起码应当完成“点”的探究环节。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的成败更多的取决于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省质检带来的这些“新变化”,仅仅只是2008年福建省高考的组成部分,考生们还是要放开眼光,从整体出发,才能最终取得理想成绩。
「真诚赞赏」
   汀州----------梦幻之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