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喜保镖撼 发表于 2023-8-2 18:01:37

闽人智慧丨他与郑和携手,创造世界航海史上的数个“之最”

香寮村航拍 叶彬/摄
从许家山出发,从闽西的深山走向浩瀚的大洋。

600多年前,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的大航海家王景弘出生在漳平市天台山脚下的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

近30年间,王景弘先后以副使、正使身份参与组织和领导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独立指挥了第八次下西洋航海活动。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60多个地区……

八下西洋的伟大奇迹

由于年代久远,许家山已湮灭在历史深处成为荒村。至今,荒烟蔓草之中,随处可见大规模的古民居群旧址、残墙基、石臼、石础、陶瓷残片、断落的石旗杆等,依稀透出当年的辉煌。

史料记载,王景弘(1369—约1457年)于明洪武年间(1368—1441年)入宫为宦官。建文年间(1399—1402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到赏识。



王景弘像

永乐三年(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宝船、2.78万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从此开启航海生涯。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近30年间,王景弘先后以副使、正使身份参与组织和领导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积极开展和平外交。

航线最西到达赤道南面的非洲东海岸(今坦桑尼亚的马迪村),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红海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总航程达16万海里,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奇迹。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航线图 图源:《漳平人物春秋》

据专家考证,下西洋过程中,王景弘前期主要负责船舶的征集、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航海路线的确认等准备工作;航海中,主要负责船队的航海事务,与郑和共同指挥船队前往各国访问。

船队除宝船外,加上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共200多艘,船上满载粮食、棉花、布匹、丝绸、茶叶、铁器、瓷器等物品,劈波斩浪直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位于漳平西站的王景弘航海事迹浮雕陈俊毅/摄

另外,在史学界,还有人称明朝的远航壮举为“八下西洋”,最后一次出使苏门答腊的远航,因为郑和的病逝,由王景弘独立指挥完成。

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卒于印度古里。王景弘遂独自率船队,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国派使臣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及至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这是王景弘航海生涯的终点,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就此落幕。









明宣宗皇帝赐王景弘诗(左图)相传为王景弘亲人为祈求航海平安所铸的铸铁炉盖(右图)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晚年的王景弘,在南京潜心整理航海资料,编写了一本名为《赴西洋水程》的航海专著,系统地总结了航海经验。

这本书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的导航“秘本”,为促进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航海史上的数个“之最”

纵观王景弘的一生,他与郑和携手并肩下西洋,共同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数个“世界之最”——

组建世界最庞大的船队郑和、王景弘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很大,船队的组建主要由王景弘负责,有大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余人。规模这样庞大的船队,不但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往后推450年也是最大的。

制造世界最巨大的海船
王景弘与郑和开始造海船的时间是1403年。当时造船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因此建造的海船都很小,一艘船能够容纳100人就算很大了。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王景弘指导工匠建造的海船非常大,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一艘船可容纳450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郑和宝船模型 图源:郑和史迹陈列馆

这种大船有4层,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船帆,船锚重达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这种大海船,除了船锚之外,全部用木材制造,而且不用一枚铁钉,制造工艺之高、海船规格之大,在当时是绝对的世界第一。

完成世界最遥远的航程
王景弘协助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60多个地区。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第八次以正使太监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八下西洋往返航程总计约16万海里,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朝廷官员中,王景弘无疑是经历过海上最远航程的第一人。

更为重要的是,郑和与王景弘致力于增进与各地的交流,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留下许多佳话。

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有一条“王总兵路”,据说是第二次下西洋时王景弘到达的地方,史称渤尼。这条路就是当地政府为纪念王景弘对文莱的贡献而命名的。



位于文莱斯里巴加湾市的“王总兵路”。周志国/摄

至今,在东南亚各国,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就有30多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三宝公庙,均是为纪念郑和、王景弘而建。

在印尼为纪念王景弘而命名的三宝垄市中,就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每年6月29日,都要举行纪念三宝(保)大人登陆之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印尼三宝垄郑和庙 图源:闽声文化

数百年来,这种敬拜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英雄壮举的活动,已从华人聚落散播至更大范围,成为印尼爪哇地区的一项风俗习惯。

此外,在泰国还有三宝港、马来西亚还有三宝山等,均为纪念他们“下西洋”期间的特别贡献。

1945年,为纪念王景弘的历史功绩,原南沙群岛中的辛科威岛被命名为“景宏岛”(即景弘岛)。



以王景弘命名的南海岛屿“景宏岛”。图源:南海研究论坛

王景弘的籍贯到底在哪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600多年过去了,郑和、王景弘创造的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已然隐入历史的深处,而共同完成这一壮举的王景弘至今仍鲜为人知。

本世纪初,漳平市旅游、文博等部门开始对王景弘生平进行研究、考证,其中对于王景弘故里的考证,奠定了整个研究的基础。



王景弘雕像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王景弘的籍贯到底在哪里?
这是多年来史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先后有王景弘是闽南人、龙岩县集贤里人、香寮村人等几种说法。

2002年前后,时任漳平市旅游局局长曹木旺、漳平市博物馆馆长罗宣生等多次到香寮村开展实地考察,遍访村中老人,以求得到确切的历史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中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的香山桥碑记中,他们寻找到许家山王景弘家族捐银名单,并结合《漳州府志·武勋》中“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从太宗北征,后有拥立功,授其子南京锦衣卫正千户”的记载,确立了王景弘是香寮村人的结论。



王景弘地券拓片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2002年,南京郑和研究会主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曹木旺在会上交流论文《王景弘籍贯考略》,香寮村是王景弘故里的结论被史学界广泛认可。

有了这些基本史实作支撑,当地研究王景弘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2年6月,漳平市召开首次“王景弘学术研讨座谈会”;2004年12月,与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合编《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论文集,全书约28万字。

2005年6月,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正式成立,对王景弘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同年,“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落户漳平,国家海洋局、文物局有关领导、专家揭牌。

2019年6月,由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办、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主编的“郑和研究系列丛书”《王景弘研究》文集出版。文集收录了30多年来海内外王景弘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共计37万字;当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永久性陈列王景弘塑像及展板……



王景弘庙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地与王景弘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2003年5月,在王景弘故里赤水镇香寮村口竖起“王景弘故里”纪念碑;

2007年10月,漳平东山公园设立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开馆;

2008年4月,漳平市将城区东门至东环路五一林场段新建城市道路命名为“景弘路”;

2009年9月,国家4A级景区——九鹏溪景区内建成“景弘山庄”酒店;

2015年5月,漳平市“景弘公园”投用;

2018年10月,在漳平西站东侧,新建王景弘下西洋大型花岗岩浮雕;

2020年,漳平王景弘故里被龙岩市文旅局列入“龙岩七景区——名人故里文化之旅”第二站……



王景弘故里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眼下,当地正谋划从王景弘故居恢复、王景弘航海文化文旅体验项目、建设王景弘故里生态旅游区、编排王景弘“八下西洋”汉剧、拍摄王景弘相关题材影视剧、推动王景弘编入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强做大王景弘文化品牌,打造福建文化新地标。



王景弘纪念馆 (资料图片)
古彦曰:闽在海中从闽西的深山走向浩瀚大洋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为是古代闽人智慧的一个缩影千百年来无数闽人以海水筑梦乘着海波到更广阔世界
上演一个又一个海洋传奇
……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陈俊毅

编辑:郭金铭

审核:雷光美 方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人智慧丨他与郑和携手,创造世界航海史上的数个“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