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03|回复: 2

[温馨提示]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市委书记-王观澜1931年首任福建省汀州市市委书记

[复制链接]

1597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少校

社区居民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5-24 09: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苏区市委书记-王观澜1931年10月首任福建省汀州市市委书记


解开历史真相:“红色中华第一市”福建省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王观澜介绍

王观澜

王观澜(1906年-1982年),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市城关镇人,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中共杭武汀涟县委书记,闽粤赣军区组织部宣传部部长,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总编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三军团地方工作部科长、中央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土地部部长,农委主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副书记,统战委员会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农业部顾问组组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文名: 王观澜
别名: 金水
籍贯: 临海市城关镇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06年
去世年月: 1982年
所处时代: 近代
毕业院校: 莫斯科东方大学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成就: 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重要事件: 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开创《红色中华》

1 人物介绍

王观澜出生于贫苦家庭。少时放牛、摆摊。后就读北山小学。16岁入省立第六师范预科学习,改名观澜,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入秘密活动。1927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继入列宁学院、苏联红军总医院学习。1930年底回国。1931年1月,至闽西苏区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并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继任组织部部长,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兼任(上)杭武(平)县委书记、汀州市委书记。同年11月,负责筹备并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1932年,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叶坪乡开展查田试点。不久,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查田运动,任指导委员会主任。1934年1月,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在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工作,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地方工作团主任。越雪山,过草地,历经饥饿、病患,坚持带队前进,到达陕北。10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1938年,王明、康生诬称观澜是“托派”,毛泽东进行干预,认为王观澜经过他十年的亲自考验,这个同志如果不是好同志,党内就没有好同志了。次年,王观澜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不久,因肠胃病与严重神经衰弱症住院医疗。毛泽东到医院看望,并写了一封长信,鼓励道“既来之,则安之”,“让身体慢慢增长抵抗力”,与疾病作斗争。

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发生原则争论,观澜亲至江、浙农村调查,如实向中央报告。毛泽东将其报告批转全国,并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大跃进”年代,王观澜又至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上书中央指出“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受毛泽东称道。

“文化大革命”初,王观澜遭残酷迫害。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不久,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逾古稀,仍积极至农村调查研究。1979年下半年,王观澜至陕北革命老根据地调查12个县。1980年春末夏初,他还到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市作社会调查。

2 开创《红色中华》

临海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观澜是新华通讯社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第一任总编辑。他到中央苏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教育下,在近两年的新闻实践中,王观澜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办报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发挥新闻事业党和政府“喉舌”、“耳目”的职能,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斗争精神开展批评和斗争,为开创苏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为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为苏区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观澜从进入苏区到主持《红色中华》工作,亲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开创阶段的全过程,是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

1931年初,中共中央指派从苏联回国的王观澜担任组长,和王维之、许宏亮三人组成一组从上海市前往江西中央苏区。他们经香港到闽粤赣苏区,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福建省永定县虎岗乡,王观澜被任命为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负责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同时还担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后又兼组织部长,又被选为军区一级党总支书记。王观澜上任后,没有马上埋头编报纸、写文章,而是带着问题下到虎岗搞调查研究。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会期间,王观澜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并主编《大会日刊》。会后即由他筹备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任总编辑),同时还兼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县云集区的区委委员。

“红中社”是中共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是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通讯单位。内设编辑部、材料部和发行科,并组建了列宁室,后建立了《红色中华》编审委员会。“红中社”最初的两项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和“耳目”,一是对外播发宣传中共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二是将抄收的重要消息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期间,《参考消息》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每日电讯》等名义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

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声中,“红中社”冲破敌人的封锁,首次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播发了大会的重要文告、宣言,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诞生。“红中社”新闻广播的呼号是CSR(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的缩写;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王观澜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第一任负责人。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它与苏维埃政权同时诞生,最直接地反映了苏区的革命进程。《红色中华》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红色中华》还能直接聆听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和指挥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意见和想法,有许多的文章还是领导人的亲自写的。这就能直接反映他们对工农大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也是《红色中华》能充分发挥新闻工具的本质特点,直接传达苏维埃政府对苏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和关心。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毛泽东还常把到瑞金的重要客人介绍去参观、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二十六军一万多人“宁都暴动”后,毛泽东就陪同他们参观访问了“红中社”。

当时在临时中央宣传部给张闻天部长当助手的杨尚昆也是《红色中华》的撰稿人之一,当苏维埃政府发出开展夏耕的指示后,《红色中华》决定就如何既保障战争需要又不违农时发表一篇社论,杨尚昆为此走访了毛泽东主席。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红色中华》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它刊布中央关于建政运动的训令,并发表社论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设立《苏维埃建设》专栏,报道建政消息,交流经验教训。还及时注意运动中的新问题,刊登读者来信,帮助党和政府发起了一个结合建政的检查工作运动。

机关报《红旗》为协助党和政府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红色中华》经常以报社名义发出号召,如节省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军(少先队)、熬制硝盐、收集弹壳与废铜铁、发展游击战争等,同时注意及时报道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努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热烈情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相继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西安事变等抗日怒潮。为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红色中华》不断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布《为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后,《红色中华》在第一时间加以刊登,并以此为指导,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作为长期宣传的重要任务。还用5期的不少篇幅连载了瞿秋白用“维嘉”笔名写的长篇政论《中国能否抗日》,对比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力量和人民的组织程度,用事实澄清国民党散布的悲观论调,得出中国“有力抗日”的坚定结论。许多读者写信给报社,支持红军武装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卖国行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主持“红中社”和《红色中华》工作期间,王观澜始终以面向工农大众为办报的方向,坚持以通俗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红色中华》这张苏区人民政权下第一张出版时间较长的中央级4开小型铅印报纸以通俗生动见长。他设立了多种栏目:《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红角》、《突击队》、《警钟》等。还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常有漫画插图。一般出4到6版,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红军获大胜时,发行号外。

它的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除了报纸和播发新闻,还编辑其它宣传材料。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冲破蒋介石反动派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紧张斗争环境中,自己动手,努力克服纸张、器材和印刷发行方面的种种困难,从红色根据地把党的主张和战斗情况传播出去,鼓舞和指导各根据地人民和白区地下工作同志们的斗争。在每人每天只配给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做编辑又兼记者,一面组织稿件、编辑稿件,一面外出采访,还要兼做校对和部分译电及刻写油印工作。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时,先从自身做起,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约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时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由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随着中央根据地的发展,发行量最多时达到4万多份,在当时中央苏区8万平方公里60多个县的区域内,每百人就拥有一份《红色中华》,其传播之广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央苏区内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办好《红色中华》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编辑部的小窗,常常彻夜透着小油灯的亮光。1933年8月,《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3 “三农”问题专家

综观王观澜一生,自幼出身于贫苦农家,从青年时代起,便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搞调查研究,撰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多篇文章,为创建和实施中共土地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国后,王观澜一直在党和国家的农业领导岗位上工作,后又任国家权威农业教学和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职位,数十年间,他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深入调查研究,讲求实事求是,从不跟风看人,一心只为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寻找可持续发展、致富的理论和光明出路。他在农业领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建树,使他被公认为党内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专家。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却因所谓江青问题遭捕入狱。王观澜忍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继续坚持工作。他多方设法反映农业大学在河北涿县办学的困难,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终于在1978年11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得以迁回北京原校址办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王观澜退居二线,担任农业部的顾问组组长。他不顾年高体弱,先后到陕北老根据地,沪、浙、闽、赣、苏五省市和河北保定、安国等县农村调查。每次外出前他都要草拟调研大纲,回来后,认真撰写调查报告,不仅反映农村实情和问题,还为中央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政策性意见,充分发挥了为农村献计献策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十年从事农民运动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老战士,王观澜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农民和农村建设,对农村和农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退下来,心中首先思考的,仍是要系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他请来北京农业大学的四位教师协助他工作,只要不外出视察和开会,他就把几位教师请到家中,一起商讨研究大纲,或回忆和讲述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他对搜集和整理原始资料非常重视,亲自与中央档案馆、新华社、农业部等部门联系,请他们帮助提供资料。

徐明清记得,当时新华社提供了一批当年老区办的《红色中华》等报刊资料,王观澜认为这批资料十分珍贵,因那时没有复印机,他就专门请了一位摄影师帮助翻拍,整整忙活了两天,才将这批报刊资料翻拍完成。王观澜到外省考察期间,也不忘请人专门收集各地农民运动的资料,以为系统研究打下基础。可惜的是,这项系统研究农民问题的工程还在继续,王观澜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81年9月,王观澜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河北保定、安国、博野等地连续考察了两个多月,并亲自起草调查报告,11月底赶回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议。会后,感到身体极度疲乏的王观澜便病倒了,12月23日,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时,他已身患胰腺癌,并转移扩散。入院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幸于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虽然,王观澜最后心系的系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事业未竟,但他的英名,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在了现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4 不忘科学教育

196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部撤销后,新成立了国务院农林办公室,王观澜被任命为农林办副主任。1964年,他又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由于长期从事农村和农业工作,熟悉和热爱农村、农业和农民,王观澜逐渐在农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指导思想和有效工作方法。中央和国家机关也流传一种说法,在领导人当中,最懂得农村、农民的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邓子恢,还有一位就是王观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王观澜被农大红卫兵作为“走资派”打倒,还抄了家,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天天押着他在市里批斗、游街,甚至还拉到外地去批斗。北京市造反派召开数万人“批斗彭真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大会”,也把王观澜作为“集团成员”拉去批斗。康生甚至指示红卫兵:“王观澜要开大会斗六次。”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也被作为叛徒隔离批斗。

王观澜在当时极度混乱的年月中,一再感慨叹息,说:“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现在刚刚恢复,又来了。”他默默忍受着无情批斗的痛苦。不久,周恩来从农林口联络员那里了解到有关情况,立即指示农大红卫兵恢复王观澜的自由。在后来“靠边站”期间,王观澜并没有消沉,他一边写检查,一边参加劳动,每天清晨都沿着从农业大学附近的马连洼到颐和园的马路长途步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他要恢复和保持自己的体力,默默地准备重新工作。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提出把王观澜“解放”出来,参加工作。然而,一些人却把那些将王观澜定为“死不改悔走资派”的材料报上去。周恩来极为生气,逐一批驳说:“王观澜是好同志,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能打倒!”

第二年春天,原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不幸去世。在八宝山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看到了多年不见的王观澜。他心情沉痛,紧紧握着王观澜的双手,关切地说:“看你气色不错,身体还好吧!接着连说了三次:“可以工作!可以工作!可以工作!”。事后,王观澜作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开始工作。当时王震和王观澜都是业务组成员,他们经常一道深入各地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断向周恩来汇报。

这时,王观澜仍没有忘记在“文革”中被迁去陕北甘泉县清泉沟的农大师生。他不仅前去看望那里的农大师生,还通过写信和向上打报告,极力促成农大的尽快回迁。

1972年12月,王观澜在一次“关于农大搬迁问题座谈会”上作了发言,他指出,“现在中央提出,1980年全国要搞8000亿斤粮食,我们农业部的任务很大啊!我们靠什么?要靠科学,要靠群众。”他还说“‘文革’中,都不愿要大学。不要把大学当包袱,要让大学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学,一定要与发展全国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当时那样的历史环境下,王观澜连自己的党组织生活还没有恢复,但他还敢讲教育重要,科学重要,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来源:http://www.hudong.com/wiki/王观澜)

解开历史真相:“红色中华第一市、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汀州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是中央苏区唯一的设市城市,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设市城市,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城市及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福建苏区的首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年国家八部委及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省级机关均设在汀州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开展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瞿秋白等先烈在此捐躯。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军容军威在这里整肃,第一块津贴银饷在这里筹发,第一顶红军斗笠在这里编制,第一批军需物资在这里生产,第一所红色医院在这里创立,第一家金融工商在这里运转,第一波邮电信息在这里开通,第一条外联命脉在这里迎护,第一脉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第一抹云后曙光在这里升腾,红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仗-长岭寨战斗在这里打响,中央苏区的第一支赤卫队在这里建立,中央苏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这里诞生,第一座建制城市-汀州市在这里诞生……

设立汀州市是根据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的规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的指示,于1931年9月在福建长汀范围内新设汀州市,并在汀州城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

1931年9月11日,红一军团第十二军配合闽西地方红军新十二军攻克了福建汀州,使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随即,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永定的虎岗迁设汀州。为了加强革命斗争的领导,1931年10月经闽粤赣持委的批准,成立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王观澜(后罗忻然、梁国斌、彭儒任汀州市委书记),董必武的第二个妻子陈碧英担任中共汀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同时,成立共青团汀州市委,共青团汀州市委首任书记陈家钦(后何廷一、廖玉珍任共青团汀州市委书记)。经闽西苏维埃政府批准成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汀州市首任市苏主席饶根(后张必发、曾志向任市苏主席),同时成立汀州市总工会,汀州市总工会首任主席黄玉书(后包含兴、彭光录、赖光昭任汀州市总工会主席)。根据对汀州城市管理的需要,汀州市苏维埃政府设有内务部,首任部长钟流明;财政部,首任部长曹桂芳;国民经济部,首任部长邱金生;裁判部,首任部长邓兴和;妇女部,首任部长马长子;及设有文化部、政治保卫局、红色民警局,及对外贸易局、粮食调剂局、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下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中心、红鄞等六个区,汀州城区总人口近5万人。

汀州市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汀州市有汀江舟楫之便,虽遭敌人封锁,汀州人民不惧生命危险,挺身为红军运盐运药,红军第一部电台就是从白区运到汀州的。苏区的汀州城、水东街、十字街商肆毗连,商业之盛为闽西之冠。手工玉扣纸、毛边纸,烟叶、米、豆、木材,在商人的疏通下,仍能偷运广东,潮汕出产或其他城市的百货、棉布、海味、药材也能在夜半或天曙前肩挑来汀州。红军第一套军装是在汀州赶制的;红军的斗笠是毛泽东同志在汀设计编制的;红军的布告、报刊宣传品,许多是在汀州印刷的;苏区最早的钞票、邮票是汀州人黄亚光同志绘制设计的;第一所红军医院是傅连暲同志负责筹建的。工农银行在汀州城,银行里金塔、银塔的展出,成为苏区金融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二次国央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是赣南、闽西物资集散地和工商业城镇。中华商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国家级企业都设于这里。全市共有公营、私营企业50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的京果店117家、洋货店(百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酒店46家、客栈饭店31家。全市商店林立、市场繁荣,相似上海,是中央苏区最大的一个中心城市,被誉称“红色小上海”。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苏维埃区域,大多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偏僻山区,虽有利于开展革命的游击战争,却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了支援革命,汀州苏区人民不仅积极投入革命战争,而且踊跃参加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汀州市便是在苏区建设中脱颖而出的典范。特别是汀州市的工业、手工业,当时是中央苏区工业的骨干力量。1929年,中央军事委员会临时被服厂(红军被服厂)设立在福建汀州,该厂主要生产军用品,保证红军需要。1930年,中华织布厂成立于汀州,以纺织纱布、布匹等军用品为主,支援前线。同年,中华苏维埃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商业机构设在福建汀州,分别经营棉布、烟叶、香菇、钨砂、废铜旧铁等土特产品和土纸贸易,通过收购外销,打开商业门路,换回根据地需要的商品,满足市场供应。1931年,红军斗笠厂又在福建汀州设立,日产斗笠1000多顶。随后,闽西工农银行从涂坊迁入汀州市。1932年,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来到汀州市筹办福建分行,并附设熔银厂。这些金融机构为组织资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作出了很大成绩。福建军区兵工厂、军区后方医院、中华贸易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闽西列宁书局也设在汀州市。在长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这批骨干企事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带动下,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办起了樟脑厂、熬油厂,还有炼铁厂、斗笠厂、熬盐厂、弹棉厂,成立了汀州市粮食调济分局,县、市(区)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供销社等经济组织,以及造纸、织袜、烟丝、雨伞、木器、竹具、农具、石灰、砖瓦、陶瓷等20多种的手工业生产单位。红色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也搞得很活跃。据统计,汀州市城区各种商店达360多家,光水东街的大小商店(摊点)就有100多家。另外,在汀州市城区还开辟了两处红色市场,单大米一项,每天交易达六七万斤。赶集的商人、百姓上万人。市场贸易兴旺,沟通了汀州市与瑞金、石城、会昌、宁化、上杭等县的经济联系,使汀州市成为赣南、闽西主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汀州市的市面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中央苏区的商业重镇。

汀州市经济建设带动了汀州市文化建设。全县普遍办了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俱乐部,成立了工农剧社汀州分社,积极发展苏区的戏剧事业,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特别是妇女儿童积极参加政治和文艺宣传活动,做了大量工作。还利用闽西列宁书局印刷所出版发行了大批适应群众阅读的政治、文化、科学常识读物、报纸、文告等。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科学水平,促进了福建苏区的经济建设。

汀州市对红军长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出发前夕,福建汀州人民突击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20万双草鞋”的支前任务。汀州市所属的长汀、汀东、兆征三个县,当时完成借谷任务67717担,比原计划的59000担,超额完成8000余担,那时候当地的一些作坊曾日夜加班生产军需用品。在1934年9月,汀州市红军斗笠厂就生产了20万顶斗笠,保证红军战略转移时每个指战员都有一顶斗笠,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区域内是不多见的。汀州市红军军服厂,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夹被、子弹袋、干粮袋等,汀州市铁厂、兵工厂,为每个战士生产了二至四个手榴弹。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长汀钟屋村起步出发长征,经河田前往汀州城;10月3日,红九军团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在汀州城休整了4天。10月5日,汀州市为即将出征的红九军团,每人发给一件新灰斜纹布薄棉衣、一条新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10月6日晚,红九军团从汀州市出发,经古城向江西瑞金、会昌,开始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企图于1934年10月占领汀州城的计划,减轻主力红军的压力,在没有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汀州军民在汀州城外围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确保了中央红军顺利实施战略大转移。汀州这块红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付出巨大的牺牲。

建国后的福建汀州人民,遵照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汀州城市处处旧貌变新颜,使今日汀州城更加繁荣昌盛,汀州城区人口现已达15.3万人,201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20万人以上,202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35万人以上。

“红色小上海”-福建汀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赣龙铁路的中点城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西部重镇,力争早改市,努力早日实现重设汀州市的良好愿望,加快进入中等城市之列。

相关链接:汀州市是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中央苏区唯一设市城市

福建省城市设市过程为: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省直辖市)、厦门市(1933年)、福州市(1946年)、泉州市(1951年)、漳州市(1951年)、南平市(1956年)、三明市(1959年)、龙岩市(1981年)、莆田市(1983年)、邵武市(1983年)、宁德市(1988年)、永安市(1984年)、石狮市(1987年)、福安市(1989年)、武夷山市(1989年)、漳平市(1990年)、福清市(1990年)、晋江市(1992年)、建瓯市(1992年)、南安市(1993年)、龙海市(1993年)、长乐市(1994年)、建阳市(1994年)、福鼎市(1995年),至今全省共设市24个。建议将长汀县列为福建省“十二五”撤县建市计划,重新设立汀州市,以促进福建省城市合理布局。

(来源:长汀论坛)

  
  

“红色中华第一市”、“红色小上海”福建省汀州市第一街——今长汀县汀州镇水东街照片有:

  
「真诚赞赏」
长汀—中央红色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客家美食之都、中央苏区源头、中国革命第二个转折点、中国革命圣地、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摇篮、中国最美小城、红色中华第一市-汀州市、红军长征第一个出发地、红一军团诞生地、福建五大州之一、福建第一设市城市

1597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少校

社区居民实名认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2: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解开历史真相:红色中华第一市-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如意宫

揭开历史真相:“红色中华第一市、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汀州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是中央苏区唯一的设市城市,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设市城市,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城市及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福建苏区的首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年国家八部委及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省级机关均设在汀州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开展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瞿秋白等先烈在此捐躯。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军容军威在这里整肃,第一块津贴银饷在这里筹发,第一顶红军斗笠在这里编制,第一批军需物资在这里生产,第一所红色医院在这里创立,第一家金融工商在这里运转,第一波邮电信息在这里开通,第一条外联命脉在这里迎护,第一脉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第一抹云后曙光在这里升腾,红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仗-长岭寨战斗在这里打响,中央苏区的第一支赤卫队在这里建立,中央苏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这里诞生,第一座建制城市-汀州市在这里诞生……

设立汀州市是根据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的规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的指示,于1931年9月在福建长汀范围内新设汀州市,并在汀州城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

1931年9月11日,红一军团第十二军配合闽西地方红军新十二军攻克了福建汀州,使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随即,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永定的虎岗迁设汀州。为了加强革命斗争的领导,1931年10月经闽粤赣持委的批准,成立中共汀州市委。

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王观澜(后罗忻然、梁国斌、彭儒任汀州市委书记),董必武的第二个妻子陈碧英担任中共汀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同时,成立共青团汀州市委,共青团汀州市委首任书记陈家钦(后何廷一、廖玉珍任共青团汀州市委书记)。

经闽西苏维埃政府批准成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汀州市首任市苏主席饶根(后张必发、曾志向任市苏主席),同时成立汀州市总工会,汀州市总工会首任主席黄玉书(后包含兴、彭光录、赖光昭任汀州市总工会主席)。

根据对汀州城市管理的需要,汀州市苏维埃政府设有内务部,首任部长钟流明;财政部,首任部长曹桂芳;国民经济部,首任部长邱金生;裁判部,首任部长邓兴和;妇女部,首任部长马长子;及设有文化部、政治保卫局、红色民警局,及对外贸易局、粮食调剂局、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下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中心、红鄞等六个区,汀州城区总人口近5万人。

汀州市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汀州市有汀江舟楫之便,虽遭敌人封锁,汀州人民不惧生命危险,挺身为红军运盐运药,红军第一部电台就是从白区运到汀州的。苏区的汀州城、水东街、十字街商肆毗连,商业之盛为闽西之冠。手工玉扣纸、毛边纸,烟叶、米、豆、木材,在商人的疏通下,仍能偷运广东,潮汕出产或其他城市的百货、棉布、海味、药材也能在夜半或天曙前肩挑来汀州。红军第一套军装是在汀州赶制的;红军的斗笠是毛泽东同志在汀设计编制的;红军的布告、报刊宣传品,许多是在汀州印刷的;苏区最早的钞票、邮票是汀州人黄亚光同志绘制设计的;第一所红军医院是傅连暲同志负责筹建的。工农银行在汀州城,银行里金塔、银塔的展出,成为苏区金融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二次国央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是赣南、闽西物资集散地和工商业城镇。中华商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国家级企业都设于这里。全市共有公营、私营企业50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的京果店117家、洋货店(百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酒店46家、客栈饭店31家。全市商店林立、市场繁荣,相似上海,是中央苏区最大的一个中心城市,被誉称“红色小上海”。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苏维埃区域,大多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偏僻山区,虽有利于开展革命的游击战争,却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了支援革命,汀州苏区人民不仅积极投入革命战争,而且踊跃参加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汀州市便是在苏区建设中脱颖而出的典范。特别是汀州市的工业、手工业,当时是中央苏区工业的骨干力量。1929年,中央军事委员会临时被服厂(红军被服厂)设立在福建汀州,该厂主要生产军用品,保证红军需要。1930年,中华织布厂成立于汀州,以纺织纱布、布匹等军用品为主,支援前线。同年,中华苏维埃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商业机构设在福建汀州,分别经营棉布、烟叶、香菇、钨砂、废铜旧铁等土特产品和土纸贸易,通过收购外销,打开商业门路,换回根据地需要的商品,满足市场供应。1931年,红军斗笠厂又在福建汀州设立,日产斗笠1000多顶。随后,闽西工农银行从涂坊迁入汀州市。1932年,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来到汀州市筹办福建分行,并附设熔银厂。这些金融机构为组织资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作出了很大成绩。福建军区兵工厂、军区后方医院、中华贸易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闽西列宁书局也设在汀州市。在长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这批骨干企事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带动下,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办起了樟脑厂、熬油厂,还有炼铁厂、斗笠厂、熬盐厂、弹棉厂,成立了汀州市粮食调济分局,县、市(区)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供销社等经济组织,以及造纸、织袜、烟丝、雨伞、木器、竹具、农具、石灰、砖瓦、陶瓷等20多种的手工业生产单位。红色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也搞得很活跃。据统计,汀州市城区各种商店达360多家,光水东街的大小商店(摊点)就有100多家。另外,在汀州市城区还开辟了两处红色市场,单大米一项,每天交易达六七万斤。赶集的商人、百姓上万人。市场贸易兴旺,沟通了汀州市与瑞金、石城、会昌、宁化、上杭等县的经济联系,使汀州市成为赣南、闽西主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汀州市的市面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中央苏区的商业重镇。

汀州市经济建设带动了汀州市文化建设。全县普遍办了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俱乐部,成立了工农剧社汀州分社,积极发展苏区的戏剧事业,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特别是妇女儿童积极参加政治和文艺宣传活动,做了大量工作。还利用闽西列宁书局印刷所出版发行了大批适应群众阅读的政治、文化、科学常识读物、报纸、文告等。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科学水平,促进了福建苏区的经济建设。

汀州市对红军长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出发前夕,福建汀州人民突击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20万双草鞋”的支前任务。汀州市所属的长汀、汀东、兆征三个县,当时完成借谷任务67717担,比原计划的59000担,超额完成8000余担,那时候当地的一些作坊曾日夜加班生产军需用品。在1934年9月,汀州市红军斗笠厂就生产了20万顶斗笠,保证红军战略转移时每个指战员都有一顶斗笠,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区域内是不多见的。汀州市红军军服厂,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夹被、子弹袋、干粮袋等,汀州市铁厂、兵工厂,为每个战士生产了二至四个手榴弹。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长汀钟屋村起步出发长征,经河田前往汀州城;10月3日,红九军团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在汀州城休整了4天。10月5日,汀州市为即将出征的红九军团,每人发给一件新灰斜纹布薄棉衣、一条新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10月6日晚,红九军团从汀州市出发,经古城向江西瑞金、会昌,开始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企图于1934年10月占领汀州城的计划,减轻主力红军的压力,在没有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汀州军民在汀州城外围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确保了中央红军顺利实施战略大转移。汀州这块红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付出巨大的牺牲。

建国后的福建汀州人民,遵照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汀州城市处处旧貌变新颜,使今日汀州城更加繁荣昌盛。汀州城区人口现已达15.3万人,201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20万人以上,202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35万人以上。

“红色小上海”-福建汀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赣龙铁路的中点城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西部重镇,力争早改市,努力早日实现重设汀州市的良好愿望,加快进入中等城市之列。

相关链接:汀州市是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中央苏区唯一设市城市

福建省城市设市过程为: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省直辖市)、厦门市(1933年)、福州市(1946年)、泉州市(1951年)、漳州市(1951年)、南平市(1956年)、三明市(1959年)、龙岩市(1981年)、莆田市(1983年)、邵武市(1983年)、宁德市(1988年)、永安市(1984年)、石狮市(1987年)、福安市(1989年)、武夷山市(1989年)、漳平市(1990年)、福清市(1990年)、晋江市(1992年)、建瓯市(1992年)、南安市(1993年)、龙海市(1993年)、长乐市(1994年)、建阳市(1994年)、福鼎市(1995年),至今全省共设市24个。

2011年10月是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设立80周年纪念日,建议国家将长汀县列为福建省“十二五”撤县建市计划,重新设立汀州市,以促进福建省城市合理布局。

解开历史真相: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如意宫

中共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如意宫在汀州水东街仙隐观前(位于今长汀县汀州镇水东街人民巷9号),始创于宋代,屡有修葺,是闽西地区最大的财神庙。

汀州如意宫有石雕宫门、戏台、石砌大院、左右走廊。大门为石砌门楼,有石狮一对。进戟门为前厅,采用海棠纹式栌头承托双层如意斗拱。昔日在前厅筑戏台,每年有外江班(汉剧)在此演出。天井走廊可容纳观众几百人。正厅前廊为轩顶棚式,木构架为穿斗式,十一檩前后廊,面阔约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金柱粗大,八角鼓镜式石础、柱梁、额坊均有粗工雕饰,图案有龙凤呈祥、富贵花开等。殿顶为正方形藻井,用双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雕刻垂球。是一座石、砖、木结构的祠庙建筑。正殿前廊的西边开有门,通厢房,为直廊式的结构,是如意宫的配套建筑。有宽阔房间和花厅,设有花架的天井,走廊式的通道。另开一门,为如意宫的侧门。庙门外大街,昔日南北各有跨街的圆门,显得如意宫的庄严堂皇。大门前为汀江河岸,在此眺望隔河的龙潭石林、云骧阁一览无遗。

据旧《长汀县志》载:“如意宫道光二十七年改建,与‘仙隐观’并列,而对龙潭”。可知如意宫在道光以前已经建有此庙,也说明清代时汀州水东街已是繁荣的商业贸易区,当时汀州的经济贸易已经很发达了。如意宫是历代商人供财神的庙宇。财神即赵公明,俗称赵公元师,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赤黑多须,跨一黑虎。民间所雕塑的财神,都是这种形象。汀州如意宫财神之大不亚于汀州城各庙神祇,为闽西财神庙“如意宫之冠”。

经过近十余年调查考证,1931年10月中共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在汀州如意宫设立,中央苏区唯一的一座设市建制城市-汀州市由此在这里诞生,汀州市是中国共产党人亲自创立设立的第一座设市城市,享有“红色中华第一市”之盛名。

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王观澜(后罗忻然、梁国斌、彭儒任汀州市委书记),董必武的第二个妻子陈碧英担任中共汀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同时,成立共青团汀州市委,共青团汀州市委首任书记陈家钦(后何廷一、廖玉珍任共青团汀州市委书记);汀州市首任市苏主席饶根(后张必发、曾志向任市苏主席),同时成立汀州市总工会,汀州市总工会首任主席黄玉书(后包含兴、彭光录、赖光昭任汀州市总工会主席)。

根据对汀州城市管理的需要,汀州市苏维埃政府设有内务部,首任部长钟流明;财政部,首任部长曹桂芳;国民经济部,首任部长邱金生;裁判部,首任部长邓兴和;妇女部,首任部长马长子;及设有文化部、政治保卫局、红色民警局,及对外贸易局、粮食调剂局、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下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中心、红鄞等六个区,汀州城区总人口近5万人。

汀州市的设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支援苏区革命、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大量提供中央红军长征所需战略物资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如意宫1997年12月被公布为第四批长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划定保护占地范围383平方米。


































(来源:长汀网)
长汀—中央红色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客家美食之都、中央苏区源头、中国革命第二个转折点、中国革命圣地、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摇篮、中国最美小城、红色中华第一市-汀州市、红军长征第一个出发地、红一军团诞生地、福建五大州之一、福建第一设市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7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少校

社区居民实名认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试论王观澜对苏区新闻事业的贡献

http://www.tzzk.gov.cn/tzsk/display.asp?ID=488

□ 王荣福

内容摘要 王观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总编辑。他到中央苏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在近两年的新闻实践中,王观澜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办报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发挥新闻事业党和政府“喉舌”、“耳目”的职能,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斗争精神开展批评和斗争,为开创苏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为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为苏区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王观澜 苏区新闻事业 贡献??

引言
王观澜是浙江省临海市人,1906年7月出生于贫困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先后在浙江台州、临海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沪东区从事工人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同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0年回国后,王观澜历任苏区县委书记、闽粤赣特委宣传部代部长、《红旗》报编委会主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中央工农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总编辑,土地部副部长、土地委员会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他参与制定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对于苏区农民运动的深入、红军的扩大、农业生产互助运动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赞扬?⑴。是我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⑵,被誉为“党内最早的‘三农’问题专家”?⑶。?
在王观澜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直接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时间就是刚到苏区的头两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开创人民自己的新闻事业的伟大工作之中,为苏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
王观澜从进入苏区到主持《红色中华》工作,亲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起步发展的全过程,成为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
1931年初,中共中央指派从苏联回国的王观澜担任组长,和王维之、许宏亮三人组成一组从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
他们经香港到闽粤赣苏区: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福建省永定县虎岗乡,王观澜被任命为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负责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同时还担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后又兼组织部长?⑷。?
作为闽西苏区的一份重要党报,《红旗》报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党报的职能作用。由特委书记邓英铭(邓发)写的发刊词旗帜鲜明地指出,“《红旗》在帝国主义、国民党包围残酷斗争中诞生,是含蓄着伟大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要巩固苏维埃,猛烈的向外发展。在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中,我们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与红军坚决的向敌人进攻,以武装暴动驱逐帝国主义,争取全国苏维埃的胜利。”?⑸?
王观澜是《红旗》报初创时期的主编,他坚持求真务实、重实践、重调查研究的科学的工作作风,一边负责编辑《红旗》报和开展其它宣传工作,一边经常和张鼎丞、李明光等一起到农村去,发动贫苦农民斗土豪、分财物、分田地,还帮助新得到土地的农民开展犁牛合作和劳动互助。王观澜把这些亲身经历的闽西苏区这一时期的斗争情况及时在他主编的《红旗》报上进行真实而生动地介绍和报道,对其它地区的农村斗争起到了示范和影响作用,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⑹。?
为配合红十二军解放长汀,向北扩展闽西苏区,王观澜奉命带队北移。特委任命他兼任(长)汀连(城)县委书记。在濯田的一次激战中,王观澜率领队伍消灭了一支气焰嚣张的“团匪”,随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特委机关迁到濯田。9月中旬,红十二军打下了汀州,特委又任命王观澜兼任汀州市委书记?⑺。
1931年9月,中央主力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军事“围剿”的胜利后,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由周以粟写信,调王观澜、肖劲光、邓发三人到中央局。不久,王稼祥到长汀,最后取得省委同意,王观澜和王稼祥一起到瑞金,第一次看见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王观澜受命筹办中央局党报?⑻,协助王稼祥编辑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
?
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会期间,王观澜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并主编《大会日刊》。会后即由他筹备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任总编辑),同时还兼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县云集区的区委委员。?
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是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通讯单位。内设编辑部、材料部和发行科,并组建了列宁室,后建立了《红色中华》编审委员会。“红中社”最初的两项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和“耳目”,一是对外播发宣传我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二是将抄收的重要消息编印成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期间,《参考消息》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每日电讯》等名义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⑼。?
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声中,“红中社”冲破敌人的封锁,首次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播发了大会的重要文告、宣言,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诞生。“红中社”新闻广播的呼号是CSR(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 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的缩写;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王观澜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第一任负责人?⑽。?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她直接起源于苏维埃政权诞生的时刻,最直接地反映了苏区的革命进程,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其新闻性、群众性、批评性的编辑特点对今天的新闻出版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红色中华》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来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毛泽东还常把到瑞金的重要客人介绍去参观、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二十六军一万多人“宁都暴动”后,毛泽东就陪同他们参观访问了“红中社”。当时在临时中央宣传部给张闻天部长当助手的杨尚昆也是《红色中华》的撰稿人之一。?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红色中华》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它刊布中央关于建政运动的训令,并发表社论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设立《苏维埃建设》专栏,报道建政消息,交流经验教训。还及时注意运动中的新问题,刊登读者来信,帮助党和政府发起了一个结合建政的检查工作运动。?
为协助党和政府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红色中华》经常以报社名义发出号召,如节省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军(少先队)、熬制硝盐、收集弹壳与废铜铁、发展游击战争等,同时注意及时报道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努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热烈情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相继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西安事变等抗日怒潮。为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红色中华》不断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布《为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后,《红色中华》在第一时间加以刊登,并以此为指导,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作为长期宣传的重要任务。还用5期的不少篇幅连载了瞿秋白用“维嘉”笔名写的长篇政论《中国能否抗日?》,对比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力量和人民的组织程度,用事实澄清国民党散布的悲观论调,得出中国“有力抗日”的坚定结论。许多读者写信给报社,支持红军武装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卖国行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⑿。?
离开新闻岗位后,王观澜仍然关心着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喉舌作用的发挥,继续以新闻的手段指导革命斗争,在《红色中华》和《斗争》等党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宣传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的经历和经验。?
二、苏区新闻工作面向工农大众宗旨的忠实执行者?
在苏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组织和开展工农运动的“运动员”和“战斗员”,这既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王观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新闻工作与革命斗争实际有机结合的途径,形成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
王观澜是怀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投身到红色苏区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的。他出生于临海城关一个贫苦的家庭,无田无地无房屋,其父亲以手工刻字为生活主要来源,母亲除管理全部家务外,常为别人缝纫洗涤,以补家计不足。王观澜七八岁时,因父亲负债坐牢,被寄居外祖母家牧牛,并做一些轻松农活,后因家庭最低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只得回家做小摊贩度日。受尽苦难的父母十分理解王观澜要求读书的强力愿望,为了培养他,父母经过多天的奔波,想尽各种办法,才借足供他在本地上学的费用。进学校后,王观澜埋头苦读,以优于一般同学的成绩毕业,受到老师的器重和鼓励。通过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加先进青年组织的活动,他进一步认清了社会黑暗的根源,下决心为消灭这种黑暗而斗争。为了宣传和发动城郊农民和贫苦民众的觉悟,他和进步同学开办平民夜校,讲解知识,传授真理,号召人民起来作反帝反军阀官僚的政治斗争。加入共产党后,王观澜曾任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党的小组长和学生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⒀。后来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时,直接接触到了恶劣政治环境下工人们苦难,更坚定了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到中央苏区后,在新闻工作的特殊岗位上,王观澜更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宗旨,紧紧抓住新闻的本质特点,直接传达了苏维埃政府对苏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视和关心。?
还在负责《红旗》报的时候,王观澜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上任伊始,他不是埋头编报纸、写文章,而是带着问题下到虎岗搞调查研究。?
虎岗,是闽西苏区政治、军事的中心,四周山峦环绕,方圆数十里的平坝里,散落着几个自然村。闽西政府和特委机关所在的虎岗,约有300户人家,是其中的一个大村落。王观澜几乎每天都到附近这些村庄去了解情况,他发现,这里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往日统治乡村的豪绅地主,土地虽然被分掉了,但财产大部分未动,威风并没有被打下去;有些村的政权还被地富分子把持着。因此,一部分农民仍有顾虑,不敢起来斗争。王观澜把这些情况向特委作了汇报,经研究决定,进一步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农村的土地斗争。?
主持“红中社”和《红色中华》工作期间,王观澜始终以面向工农大众为办报的方向,坚持以通俗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红色中华》这张在苏区人民政权下第一张出版时间较长的中央级4开小型铅印报纸,以通俗生动见长。她设立了多种栏目:《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红角》、《突击队》、《警钟》等。还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常有漫画插图。一般出4到6 版,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红军获大胜时,发行号外。?
《红色中华》最直接地传达了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和指挥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意见和想法,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对工农大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关心和思考,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许多文章还是领导人亲自写的。这正是《红色中华》充分发挥新闻事业鼓动和组织作用的优势所在。?
在中央临时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广泛发动和宣传教育,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深入人心,不但解决了红军供给问题、筹款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扩大红军问题。在查田运动中,各地农民纷纷踊跃当红军,上前方,当时在《红色中华》报上有很多报道。哪里土地斗争彻底,消灭封建势力彻底,那里当红军的人就特别多。?
作为苏区新闻工作主要负责人的王观澜,更是身体力行,通过《红色中华》发表了许多直接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现收入《王观澜文集》的发表于《红色中华》的文章有8篇,其中6篇就是直接指导或报道农民春耕等农业生产的,如《组织犁牛站办法》、《武阳区的春耕运动》、《实现春耕运动的战斗任务》、《瑞金云集区的春耕运动》、《春耕运动的总结与夏耕运动的任务》、《深入土地斗争中会昌查获反革命》等等,都在最合适的时节给农民以最具体、最实用的指导。?
在王观澜和“红中社”同志的不懈努力下,《红色中华》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它发行到根据地的各个角落,从开始时的数千份增至4 万多份。?〖HT5H〗
三、苏区新闻工作艰苦奋斗作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苏区的新闻事业诞生于苏区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之中,王观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各种困难,他和革命队伍的全体同志一起,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崭新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成为苏区新闻工作艰苦奋斗作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当时,《红色中华》的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社址设在瑞金叶坪村一幢民房内,原为叶坪村民谢益球、谢益逢的私宅,始建于1924年,为“四厢三间一横屋”的木结构民房。编辑部在此办公两年多,直到1934年4月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迁到瑞金沙洲坝。?
编辑部除了报纸和播发新闻,还编辑其它宣传材料。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冲破蒋介石反动派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紧张斗争环境中,自己动手,努力克服纸张、器材和印刷发行方面的种种困难,从红色根据地把党的主张和战斗情况传播出去,鼓舞和指导各根据地人民和白区地下工作同志们的斗争。在每人每天只配给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做编辑又兼记者,一面组织稿件、编辑稿件,一面外出采访,还要兼做校对和部分译电及刻写油印工作。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时,先从自身做起, 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约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时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由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随着中央根据地的发展,发行量最多时达到4万多份,在当时中央苏区8万平方公里60多个县的区域内,每百人就拥有一份《红色中华》,其传播之广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央苏区内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办好《红色中华》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编辑部的小窗,常常彻夜透着小油灯的亮光。1933年8月,《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⒁?
在以《红色中华》为主的新闻报刊的带动下,苏区的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除《红色中华》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等。?
四、苏区新闻工作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战士?
众所周知,在中央苏区党内曾经历了一场非常激烈的路线斗争,这就是主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以博古为首所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斗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品格。王观澜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不但充分发挥报刊等新闻媒体揭露和鞭挞根据地内一些不良现象的功能,还旗帜鲜明地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新闻手段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后,就十分重视与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的斗争。在当时的苏区,工农检察机关的领导人何叔衡、项英、董必武等人都把《红色中华》等新闻媒体当作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经常通过媒体传播,把检察工作的方针、政策等最快、最广泛地告之民众,动员和发动民众配合工农检察部的各项工作,以达到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为配合中央政府的斗争,王观澜在《红色中华》上开辟《可耻的黑板》等栏目,专门揭露反面典型,批评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在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中影响很大。从《红色中华》创刊到中央红军长征前的264期报纸,可以看到,专门为检察工作开辟的专栏就有《铁锤》、《突击队》、《工农通讯》、《警钟》等,通过这些专栏,把检察工作的法律法令、工作动态公之于众。并以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漫画形式,把检察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如《红色中华》第168期共有10个版,其中就有7个版涉及反对违法乱纪的斗争。1932年2月14日,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公布了在中央机关内查办“大案要案”的有关情况。另外,在检察工作的专栏中,还陆续揭露了形形色色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警惕。又如《红色中华》刊登的漫画《反对贪污浪费》和《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都非常准确地表现了检察机关的工作主题?⒂。?
何叔衡、项英、董必武等领导人也经常通过《红色中华》发表文章或“指示信”,不但指导了各级检察机关的工作,又使工农群众了解了检察机关在做什么。?
1932年夏,王明开始在中央苏区推行“左”倾路线,进行所谓的“肃反”运动。8、9月间,执行王明路线的几个人,以《红色中华》发表一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飞机轰炸根据地的消息为借口,向王观澜发难,污蔑他为敌人吹喇叭,吓唬根据地人民。后来又提出他在莫斯科反对王明为首的支部局的问题,说他有“托派嫌疑”。中央局有人主张开除他的党籍,并把他关进中央政治保卫局。当时中央局党的关系属于云集区。云集区9个乡党支部和群众为之愤愤不平,纷纷写报告,要求释放王观澜。为此,中央以为是王观澜鼓动各乡干的,进行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各乡党支部自发写信、写报告的。后来,中央政治保卫局副局长李克农对王观澜说:“你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出去了。”他恢复了自由。但是,却被调到土地部当秘书,《红色中华》总编等职务就这样被悄悄地撤掉了。然而,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人仍然坚持要开除他的党籍,并写报告到云集区委审批。区委先后开了10多次会议,拖了3个月,也没有获得通过。?
1933年1月,中央局作出决定:中央政府机关党组织不再隶属地方党委领导。王观澜的党籍终于被开除了。?
可是,王观澜始终没有接受这一强加给他的错误处理,始终没有在处理决定上签字,仍然积极地为党工作,后来又一直顶住了给他“重新入党”的种种安排。直到一年后,在毛泽东、叶剑英、李富春等据理力争和催促下,他的党籍才得到恢复?⒃。
结论?
综上所述,王观澜进入苏区的头两年,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新闻工作的特殊岗位上,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尽心尽力,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追求。?
王观澜既有革命者共同的精神与品格,又因特殊的工作性质,以办好党报和红色通讯社,开创新闻事业新局面的实践,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落实到党赋予的新闻工作之中,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作为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的党的领导干部,王观澜通过在苏区的新闻工作实践,对农民群众的状况了解更真切、更直接,对党和临时中央的决策意向和宗旨贯彻力度的把握有更深切的体会,从而成为通过新闻手段关心农民问题、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典范,和一个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党的忠诚战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苏区精神的形成,为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临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注释:?
⑴⑵林乎加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王观澜同志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⑶刘东平《党内最早的‘三农问题’专家》 《人物》2006年第11期?
⑿⒁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
⑷⑹⑺⒃徐明清《明清岁月》?
⑸《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档案汇编》第一辑 第29页?
⑻⒀王观澜《我的经历回忆纪要》 《王观澜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⑼李毅臻《<参考消息>改报前的历史》《参考消息》2007年3月1日第十版?
⑽《新华通讯社》网:历史沿革——历任负责人?
⑾孟江 李海燕《杨尚昆与毛泽东的故事》 《党史纵横》2007年第八期 第26页?
⒂高洪海《<红色中华>与“检务公开”》 《检察日报》2006年9月8日

(来源:台州社会科学)
长汀—中央红色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客家美食之都、中央苏区源头、中国革命第二个转折点、中国革命圣地、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摇篮、中国最美小城、红色中华第一市-汀州市、红军长征第一个出发地、红一军团诞生地、福建五大州之一、福建第一设市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