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7-24 2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来自: 广东
还是转个评论吧
“摄影家”是个很羡滟人的字眼儿,令多少摄影爱好者为之“丧心病狂”,令多少发烧友为之“一蹶不振”,令多少高人大腕“风光无限”!
到底“摄影家”是个什么东西?
一次和李百军小酌,其间有朋友说:“李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的摄影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骄傲!”百军兄马上反讽到:“你才是摄影家呢,您一家子都是摄影家,骂谁呢?”后来我问百军兄:“你干吗要那么说,人家也是尊重你嘛!”百军兄回答:“这种恶心人的称呼,听了我就反胃呢!这是骂人,哪来的尊重?”或许百军兄是在开玩笑,但却引发着我的深思:难道“摄影家”真的堕落了?且堕落到如此境遇?
“成名成家”是每一个人青少年时代都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成名成家不但可以名利双收,而且可以光宗耀祖。
我一直以为,判断是否为“家”,应该看他是否在自身专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这个社会和公众是否产生了某种影响,或者说起到改良作用,以至让人们总是难以忘怀。譬如说起“两弹一星”,人们自然就想起了科学家钱三强、邓稼先等;谈起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人们就会说起李四光;讨论起文学人们都会用崇敬的心情追忆起鲁迅或者郭沫若。最近李振声院士因为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获得了成功而声名远扬!这些人的确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他们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为一座丰碑。而摄影呢?
在学校里学习还没有接触摄影的时候,以至后来踏入社会,给我印象最深的从业者就是解海龙,那时他还是《中国青年报》一位普通的记者。可能是与我从事教育有关,提到“希望工程”就想到了解海龙的“大眼睛”,看到“大眼睛”就会把她和“希望工程”联系起来。以至于“大眼睛”可以影响改变当局对教育政策的修正,并且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符号,后来才知道那幅作品叫《我要上学》。后来才知道那不是“一幅”,而是海龙先生人生的历练。在我心目中解海龙简直就是一牛人,一张照片弄的家喻户晓,几乎人人皆知。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类似解先生那样的照片了。去年这张照片在“华辰”以三十万八千的价格拍出,海龙先生大笔一挥把拍卖款捐给了西藏援建“希望小学”,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我就不相信他不知道那是一部高级轿车的价钱?这大哥简直让我崇拜极了!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了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海龙先生健全的、富有魅力的人格!
去年底在北京得到了一本鲍昆老师主编的《摄影中国》,正赶上和解先生一起吃火锅,赶紧拿出来请老兄给签个字,按说这玩意都是中学生干的事,没办法,谁叫咱崇拜人家呢!
话题再转回来,当我再进一步了解摄影,了解这个圈子的时候,便对“摄影家”这个称谓更加感兴趣起来,也多方求证,一个照相的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成为“摄影家”?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期间说的最多的是只要加入某“摄影家协会”就可以称为摄影家。据我了解,去年底中摄协会员已经突破了10000人大关,再加上各省、自治区协会的会员,这个数字很是可观!我再查询一下中摄协的入会条件,把我吓了一跳,那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由此可见省级会员会是什么样子!显然这种说法是不能服人的。也有的人认为,“摄影家”就是以摄影为职业,靠摄影吃饭的人,与艺术无关。那影楼的老板、伙计们不都是摄影家了吗?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准确,他们应该称为“职业照相师”才更接近一些。
我没搞清楚在万恶的旧社会照相的怎么称谓,可能不叫“摄影家”吧,现在的唱歌的那时侯叫“戏子”,现在在音乐界分得也是很清楚的,譬如吴雁泽、李双江、彭丽媛、宋祖英等都称作“歌唱家”,还有以前的董文华也是。象“玉女”杨玉莹、“小燕子”赵薇、“超女”李宇春,包括“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这样的大腕,你蹦的再高,充其量就是个“歌手”而已。不过从中可以发现点问题,前者多是以“主旋律”为主的,后者呢都是瞎胡闹嚷嚷的。是否从中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如果单从“摄影家”的字面上来解释这个概念,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位,所谓“摄影家”,就是“使用摄影手段工作的艺术家”,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这里有个前提,成为摄影家之前你必须是个艺术家,那么在中国这个国度内有多少摄影人敢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艺术家的?
我一直以为,“摄影家”应该是那些伟大影像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把自己深厚的知识与生活深沉的积淀以及崇高的审美格调和品位,赋予到使人惊诧或战栗的画面中去,使人们从中吸取人生的各种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形象的传达自己的感情,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由此,我们的“摄影家们”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多少年来,在摄影界“摄影家”这个称谓被我们用的太多、太滥。提到“摄影家”马上给人的印象并非是什么作品,而是发须垂肩,要么干脆光头,再穿个摄影马甲,胸前挂个高档单反,说起话来再不找个调,这就是“摄影家”的标准啊!目前的“摄影家”真的满大街都是!用这个称谓实在是在糟蹋作践摄影啊!
我们再也不要把别人称我们为“摄影家”的时候而沾沾自喜了,那个时候务必要回过头认真严肃的审视自己的所谓作品,剖析自己的德行。否则,我们那些充满诱惑和误导的刺激感官的“作品”,还有制造的那些大量的“春花雪月”的垃圾故事,会给摄影艺术酿成极多的不幸,更是当代中国摄影之大悲剧,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惊醒过来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身上那些已经发了霉的浮躁味道去掉呢?
时至今日,“摄影家”这一桂冠的水分是不是越来越大了,摄影艺术是不是越来越贬值了?不然,去年评出的“中国十大摄影大师”为什么规避了“摄影家”这个称谓?或许因为当今的“摄影家”真的不是个东西了? |
|